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

古典義理對現代公民教育的啟示



高瑋謙
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助理教授

一、前言

(一)現代公民社會所提供的價值觀:自由、民主、人權、法治
(二)古代經典義理所提供的價值觀:道德、智慧、人格、尊嚴
(三)古代經典義理對現代公民教育可提供的思考方向:提高人文素養,增進形上智慧,不僅有助於民主政治之運作,更能培養守法盡分的現代公民。

二、儒家經典義理對現代公民教育的啟示
──挺立道德主體,開闢價值之源

(一)子曰: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」(《論語.為政第二》)
(二)子曰:「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使無訟乎!」無情者不得盡其辭,大畏民志,此謂知本。(《大學章句.傳第二章》)
(三)孟子曰: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,幾希。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舜明於庶物,察於人倫,由仁義行,非行仁義。」(《孟子.離婁下》)
(四)孟子曰:「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;羞惡之心,人皆有之; 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惻隱之心,仁也;羞惡之心,義也;恭敬之心,禮也;是非之心,智也。仁、義、禮、智,非由外鑠我也,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」(《孟子.告子上》)
(五)子曰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」(《論語.述而第七》)

三、道家經典義理對現代公民教育的啟示
  ──化掉執著造作,回歸自然無為

(一)老子曰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。」(《道德經.第一章》)
(二)老子曰:「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」(《道德經.第三十八章》)
(三)老子曰:「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」(《道德經.第五十一章》)
(四)老子曰: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」(《道德經.第五章》)
(五)老子曰:「樸散則為器,聖人用之,則為官長,故大制不割。」(《道德經.第二十八章》)
(六)老子曰:「太上,下知有之;其次,親而譽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;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悠兮其貴言。功成、事遂,百姓皆謂:我自然。」(《道德經.第十七章》)

四、結語

(一)孟子曰:「徒善不足以為政,徒法不能以自行。」(《孟子.離婁》)古代的道德思想與現代的法治觀念不僅不相衝突,反而可以為現代的法治觀念奠下更深厚的基礎。
(二)《易經》曰:「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。」(《易經.繫辭上傳》)古人的形上智慧與現代的民主政治不僅不相妨害,反而可以使現代的民主政治更加調適而上遂。





寄件者 2012年6月16日台灣公民實踐教育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