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

從社會科課程發展學會 轉型到 台灣公民實踐教育學會


詹志禹(政大教育學院)
「中華民國社會科課程發展學會」是在十餘年前,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運動而誕生,當時本學會為研究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,並處理課程統整等複雜問題,非常積極參與課程發展及教育改革。
若 干年後,九年一貫課程逐漸塵埃落定,能解決的問題已經解決,不能解決的問題盤根錯節仍非一個學會所能解決,會員逐漸失去參與的熱度,甚至連若干屆的理、監 事都失去熱度,理、監事會議常常開不起來,讓理事長非常難為,常常必須打電話拜託理、監事開會。大約兩年前的一次會員大會暨理、監事會議,我恰巧有要事無 法出席,結果就被選為理事,同時又被理事會推為理事長。
在 黃炳煌 老師的指導以及 李文富 博士的協助之下,我們試著運作,發現確實有很大的困難,大家的熱情已經不在,這個學會需要新的目標、新的精神與新的定位來凝聚新的共識並喚起新的熱情。我們幾經思考,並與幾位專家學者、優秀老師討論之後,覺得「積極公民」(active citizenship)是一個頗具時代性的概念,是熱門的研究議題,是社會學習領域非常重要的培育目標,也是民主社會的基石,可以作為本學會積極轉型的新定位。
最 近茉莉革命蓬勃發展,追求的理想無非是一個民主的體制與自由法治的社會,這是當前人類社會最基本、最卑微的一個要求。但從已經有長久民主經驗的社會發展史 來看,民主仍然潛藏許多風險,例如,投票與多數決雖然具有「以數人頭代替打人頭」的優點,但是,稍一走偏,也可能產生「多數暴力」的問題。又如,選舉制度 與資本主義過度結合時,也可能產生「鈔票決定選票」的問題。此外,代議制度的設計,也經常讓公民在選舉時「只能從一盒爛蘋果之中挑一顆比較不爛的」,選完 之後又往往不知道代議士(議員/委員)的所作所為,即使知道也通常無可奈何,並且阻隔了公民的參與機會。有些公民因此變得冷漠、疏離或犬儒主義。這樣的民主,被某些學者稱為「弱民主」(weak democracy)。
在「強民主」(strong democracy)的社會裡,公民不是「投完選票、回家睡覺」,他們對於改善環境與社會很有效能感,非常積極地參與社區事務和決策,關懷 社會與環境變遷,注意民代行為與國會議事運作,累積系統資訊以做出更理性的選擇,批判不正義或違反人權的政策,展開社會行動以促進良善法案和社會福祉。這 種積極公民的素養沒有止境,不是一蹴可成,必須從基礎教育到終身教育長年發展。台灣的中、小學社會 學習領域之教育實踐,一直偏重知識傳授,很少涉及社會關懷(最常是嘴巴講講或偶而做一點象徵性的活動),更少涉入社會行動,反而是近十餘年來所發展的一些 較有理念的社區大學,標榜「知識解放、建立公民社會」,透過社區參與、環境關懷、公民議題論述與社會行動來學習,培養出許多積極公民。有趣的是,研究發現 透過社會參與甚至可以延緩老化、維持健康和樂活態度。我們將「社會科課程發展學會」轉型為「臺灣公民實踐教育學會」,希望可以協助各階段教育產生連結,讓關心台灣社會的教育社群可以共同為「培養積極公民、催生公民社會」而努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